首页 - 经济 > 盛松成: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

盛松成: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

发布于:2017-07-23 17:05:00 来源:中华网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中华网的“盛松成: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希望大家喜欢。

7月23日,“2017第二届世界科技金融+区块链大会”在深圳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反欺诈中心主办,深圳国盾聚亿(深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云享新零售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电天弘(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深圳电子商务协会、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上海市陆家嘴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深圳市三通特发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出席活动并进行了以“宏观经济形势”为主题的演讲。 盛松成讲到: 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基本都已经公布,GDP同比增速达到 6.9%,可以说超出了市场预期。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刚刚结束不久,大家都很关心。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点我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还不好说已进入新的增长期 首先来看经济。上半年经济数据总体比较好。6月份,中采制造业 PMI为 51.7%,为年内次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维持在高位,为 54.9%,比上年同期高 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运行平稳。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6%,较上月提高1.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高 1.4个百分点;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 16.7%,较 4月提高 2.7个百分点。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都有所上行,其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5%(1-5月为5.1%)和 7.2%(1-5月为 6.8%),较前五个月均有所提高。此外,海关公布的数据反映出进出口向好。6月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1.3%,分别较上月和上年同期高3 个和17.9 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增速为 17.2%,分别较上月和上年同期高 2.7个和 26.1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 1850.6亿美元。 然而,我国经济还不好说已进入新的增长期。尤其从消费看,今年年初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呈现平稳态势,但消费的实际增速从 3月份的 10.2%降至 6月的 10%。物价水平也趋于下降。二季度末,第三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60.2%)较一季度末(61.7%)下降了 1.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们第三产业改革还不够,从 CPI来看,食品价格是负增长的,而服务类价格,尤其是医疗、教育、居住价格等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要更加准确地判断经济运行情况,还要看七月份。6月经济数据趋好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年中业绩考核会带来一定影响。去年经济数据最差的就是 7月,同时也是 M1、M2剪刀差最大的时候,两者相差 15.2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企业持币观望、谨慎投资和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人民币汇率趋稳,外汇储备持续回升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汇率和利率的看法。去年 12月初的财新峰会上,我曾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要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二是如果条件允许、在适当的时机,我国也可以考虑加息,这里主要指的是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两个观点提出后,都引起市场的较大反响。 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可能会记得,去年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压力比较大的是去年 10月份以后,压力最大的是去年年底 11、12月份、1 月份。当时,市场上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会破7,2017 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甚至会跌破 7.5,还引发了“保汇率”还是“保储备”的热议。我当时提出,当务之急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因为无论从经济基本面还是货币金融角度看,人民币都不存在贬值基础,但贬值预期却在不断强化。预期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汇率超调。这是从“811”汇改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贬值预期尚可控的时期,以较低的成本稳定汇率,能够有效减少恐慌情绪,增强公众信心,避免出现外汇储备不保、汇率失守的双输局面。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已经趋于稳定,外汇储备也连续增加。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7744 元人民币,单向贬值预期基本扭转。目前,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3.06万亿美元,已连续五个月回升。预计下半年汇率依然会维持稳定,甚至有所升值,尤其是我们的经济增速相对较高。今年一季度,美国和欧元区的 GDP同比增速分别为 2.1%和 2.5%。 三、下半年我国市场利率或平滑下行,流动性或紧中趋缓 我国的市场利率水平最近半年来也已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0年期国债利率目前达到 3.6%左右,已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0.7个百分点。6 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94%,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3.03%,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80 个和0.92 个百分点。 今年下半年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可能的趋向,我认为,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市场利率平滑下行,流动性紧中趋缓。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经济基本面、汇率的情况,还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物价水平趋于下降。CPI在年初骤降之后小幅回升到1.5%,但仍远低于年初设定的 3%的目标;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为负,非食品价格增速也在 2%左右。PPI从 3月份掉头向下,6月累计同比增长 5.5%,并且 PPI环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为负。 二是我国市场利率近半年来的上升实质上已先于美联储加息。今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 25个基点至0.75%-1.00%。实际上,人民银行1 月底、2 月初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行 10BP,紧接着在 3月 16日这两种利率再次提高 10BP。三月份,美联储加息后,人民银行也随之提高市场利率。但这次 6月中旬美联储再次加息,而人民银行依然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市场反应也很平稳。可见,美联储加息对我国影响有限,哪怕美联储今年下半年再加息,也不等于人民银行会加息。 三是人民银行不会像美联储那样缩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 2007年的不到 9000亿美元,扩张到 2014年的 4.5万亿美元,扩张了 5倍,而同期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不到 2倍。并且,同期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 9.5%,远远高于美国的 1.2%,我国需要的货币增速自然也高于美国。随着美国经济趋稳,美国加息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缩表是很自然的,而我国央行并不存在缩表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去杠杆。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我觉得最主要传达了两个信号。一是强调金融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空转,压缩金融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并且这次会议还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事实上,金融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已初见成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适度增长而 M2增速偏低,就是一个直接的反映。6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同比增长 9.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 0.2个和 2.4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 12.8%。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金融监管的加强,近期商业银行一些与表外产品相关的资金运用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 M2增速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结果。6月末非金融部门持有的 M2增长 10.2%,比整体 M2增速高0.8 个百分点,而金融体系持有的M2 同比增长2.5%,比M2 整体增速低 6.9个百分点。 2017 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1.3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 8.21万亿元,同比多增 7288亿元。这进一步证实 M2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由金融部门降杠杆所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人民币贷款增量(8.21万亿元)超过我们通过银行信贷收支所统计的人民币贷款增量(7.97万亿元)。这是因为社会融资规模仅统计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进行了扣除。这说明上半年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负增长的。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还不好说已进入新的增长期。今年下半年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可能的趋向,我的初步判断是,我国仍将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应该不会更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