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纸包鸡、六堡茶、龟苓膏、滴珠豆浆,引领梧州美食走进新时代

纸包鸡、六堡茶、龟苓膏、滴珠豆浆,引领梧州美食走进新时代

发布于:2018-04-23 15:21:00 来源:综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纸包鸡、六堡茶、龟苓膏、滴珠豆浆,引领梧州美食走进新时代”,希望大家喜欢。

——对“梧州四宝”的文化定位和学术剖析

全文刊发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撰写题为《纸包鸡、六堡茶、龟苓膏、滴珠豆浆,引领梧州美食走进新时代——对“梧州四宝”的文化定位和学术剖析》的署名文章。

本文作者:肖健

金鸡六堡岭南至宝,“食在梧州”名扬海外!梧州,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司马迁《史记》云:“(上古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今广西梧州)之野。”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梧州是中华文明、岭南文明、珠江文明、广府文明、西江文明、广信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岭南美食的百川汇流之地,古往今来,流传着“食在梧州”的说法,岭南地区尝之不尽的各种美食都源于梧州风味!文化,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实施文化兴国战略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号召,体现推动梧州美食(梧州食品)发展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坚定、增强、彰显梧州美食的文化自信,提升梧州美食的文化软实力,引领梧州美食走进新时代,立足于弘扬梧州美食、岭南美食、中华美食的大局高度,以“网友推动、文化自信、使命情怀”为创新驱动,我谨对一直以来渊源流变于梧州,业已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或者在今后一段时期具有产业化发展加速扩张潜能的纸包鸡、六堡茶、龟苓膏、滴珠豆浆作文化定位,郑重提出“梧州四宝”概念。现将本文通过全国各大主流融媒体向海内外权威刊发,同时,通过广大网友和自媒体、“互联网+文化定位”文化传播方式的所有渠道进行强势打造。文化定位和学术剖析如下:

薄如蝉翼的玉扣纸、农家山地散养的三黄鸡、幽深醇厚的秘制卤汁,逐一陈列于案面之上,瞬时间,空气中弥漫着天地融和、原汁原味的诱人芳香!一切经已准备就绪,粤菜厨艺大师们开始运用巧妙的刀工,游刃有余地将三黄鸡切成一件一件,接着勺来秘制卤汁,配以老抽酱油、白酒、枸杞、姜汁、桂皮、八角、茴香、陈皮、草果、红谷米、古月粉等调味料腌制鸡肉,随后,铺开玉扣纸且用手抚平,再将鸡肉置于玉扣纸之上、撒些葱白粒,松紧得度地包裹起来。就这样,一份份如信封形状的纸包鸡包好了,造型优美、叠叠有致。将纸包鸡放入锅中,以花生油隔纸浸炸,片刻的功夫,热气腾腾的纸包鸡终于端上餐桌,一股浓浓的南粤气息扑面而来,轻轻地撕开玉扣纸,金光灿灿的纸包鸡奇妙地飘出了竹子那渗人心脾的缕缕清香,这是以新鲜的嫩竹和清澈的山泉水所制成的玉扣纸独有的香气,缓缓地放入口中,鸡肉鲜嫩甘滑、鸡味浓郁、醇厚不腻……细品一下纸包鸡的历史文化,可以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8个字来形容。“南粤称臣兮,归一统;纸包金鸡兮,定乾坤。”岭南地区(两广地区)民间所流传的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赋作,仿佛诉说着传世2200年“中国金鸡文化”、粤菜代表作、中国名菜、广西商务厅评定的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核心品牌、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评定的广西最具特色餐饮品牌、梧州特色美食纸包鸡的前世今生……据考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鸡菜肴堪称中国传统节庆的第一道菜,同时又是人们一日三餐的主要菜肴,纸包鸡堪称鸡菜肴中的代表作,古有南越王、汉高祖、苍梧王、唐明皇、杨贵妃、苏轼、明太祖、靖江王、康有为,今有孙中山、陈济棠、白崇禧、徐悲鸿、秦牧、史玉柱等名人,都曾在纸包鸡的史册上留下足迹,为它增添了丰富的传奇色彩!纸包鸡作为宫廷贡品和日常主菜的历史至少已有2200年,始创于岭南地区,公元前203年,赵佗自号南越武帝,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当时的南越王宴就是以纸包鸡作为主菜的。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及后,赵佗以纸包鸡作为贡品献与刘邦,上表臣属西汉,刘邦品尝了纸包鸡之后龙颜大悦,诏封赵佗为南越王,至此天下归于大一统。纸包鸡和广西桂林这座城市颇有渊源,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举“众建宗亲,以藩王室”之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诏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治桂林,并授金册、金宝,尊荣显赫一时。及后,建靖江王城于独秀峰之下,内立宫宇庙社数百间、外以高城周垣相护,琼楼玉宇、巍峨雄伟、极尽奢华。靖江王城的宫廷宴席也极为讲究排场,道道菜色可谓千挑万选、精益求精,朱守谦在京城(北京)生活时,早已闻得粤地番禺(今广州)有岭南名食纸包鸡,传承越千年、享誉海内外,深感靖江王宴非纸包鸡莫能压轴,遂特意派人到番禺,礼贤下士,将名厨请进王府专事制作纸包鸡,以彰显靖江王宴和粤桂美食之泱泱风范。民间流传着“靖江宴席既出世,纸包金鸡八桂闻。”的说法。太祖皇帝朱元璋尝尽天下美食,对纸包鸡仍然是百吃不厌、情有独钟。朱元璋在京城(北京)天天对着美酒佳肴,日久食则无味,靖江王朱守谦遂向开国名臣刘基奉上一计,曰:“吾粤桂之地有一名食,谓之纸包鸡,必让圣上食肠大开。”刘基遂托朱守谦将岭南地区的名厨请到京城,并带来岭南特有的土鸡品种,制作这道特色菜肴给朱元璋享用。但见刘基送来一碟用纱纸包裹着的鸡肉,朱元璋品尝之后赞不绝口,问曰:“此为何物?”刘基答曰:“纸包鸡。”朱元璋龙颜大悦,遂以“此鸡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对纸包鸡赞不绝口,觉得纸包鸡风味远胜于宫廷珍馐百味。用以制作纸包鸡的土鸡品种也因“羽黄、喙黄、爪黄”,被朱元璋钦赐“三黄鸡”的美名,沿用至今。中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粤西楼在梧州创立,聘请名厨官良坐镇,对纸包鸡的烹饪方法进行锐意改良并使其最终成形,酒楼成为了岭南饮食业中首屈一指的“金漆招牌”。2012年,由广大网友和著名文化、传媒人周文懿共同倡导、发起,“互联网+文化定位”文化传播方式正式开始联手美食界名人林艳光和周秀兰,对纸包鸡进行强势打造,永保纸包鸡风味特点传世2200年不变。纸包鸡深受广大老百姓的赞誉,海内外盛传着“食在岭南,不能不尝纸包鸡”这个耳熟能详的说法。2017年,乘借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东风,位于广东和广西交界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江北片区内,实用面积约20000平方米的全国首家超大规模纸包鸡生产基地开始动工建设,纸包鸡正以流光溢彩的传世2200年“中国金鸡文化”为引领,朝着数十亿元产业规模迈进。

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折中、自然、和谐之美!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的槟榔香气、越陈越佳,属黑茶类,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原产、主产于梧州六堡镇,享誉海内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梧州六堡镇得益于当时发达的水路运输,大量的六堡茶通过广州运转世界各地。从那个时候开始,每逢产茶的季节,就会有六堡出产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上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再转口远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古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它见证着六堡茶的辉煌。到嘉庆年间,六堡茶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享誉海内外。在文化兴国的今天,六堡茶正以“中国红”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为引领,朝着百亿元产业规模迈进。

当你将金乌闪亮的龟苓膏盛在小碗中,稍加蜜糖或炼奶,用小羹子舀着慢慢地放入口中品尝的时候,也许会有一股冲动,极欲知道隐藏在它背后那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龟苓膏主要以名贵的鹰嘴龟和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食之能够清热去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备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梧州龟苓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相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大秦江山,生活日渐堕落,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方,召集天下江湖隐士、道教中人,炼制金丹妙药,遂以鹰嘴龟作为长寿的象征,配上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炼制龟苓膏,炼制过程中,由于龟胶凝却后形成膏状,口感极佳,故能在宫中历代沿袭下来,成为圣品。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雾,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驻军于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将士多为北方人,初到岭南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诸葛亮甚是着急,求教于当地人,当地人遂献上妙方,以梧州特产鹰嘴龟、茯苓熬汤,让将士服用,一两天后无恙。清代,龟苓膏被指定为宫中皇帝御用的名贵药物。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梧州已有龟苓膏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如今,龟苓膏已成为风靡粤港澳、东南亚的小食,且远销日本、欧盟、美国等地。

“滴滴珍珠凝素碗,甜如蜂蜜润如脂。何须着意寻红豆,自有琼浆寄相思”,这是著名诗人韦丘对滴珠豆浆由衷赞美的诗句,岁月在变,岭南人对滴珠豆浆的情怀不改。滴珠豆浆,是驰名中外的岭南佳饮,若以汤匙将其舀起滴落,但见豆浆就象一串断线的珍珠,莹光闪闪地哗哗坠下,若将其斟进瓷碗,则如脂似乳、宛如琼浆,入口一品顿感醇厚、浓稠、甘甜、香滑,煞是逗人口涎。滴珠豆浆的浓度是一般豆浆的3倍,打磨后的过滤工序十分讲究,因为只有将粗粝的豆渣完全过滤掉,才能保证豆浆细腻的口感,至今仍然遵循以传统柴火慢火翻滚的古老烹煮方式,使豆浆里的部分水分蒸发掉,直至色泽微黄、乳化而稠、如脂似奶、豆香浓郁,全国各地的豆浆与之相比,皆无法匹敌。著名作家秦牧品尝过滴珠豆浆后,于1998年在《中国烹饪》杂志上撰文《赞梧州豆浆》,海内外从此流传着“不饮滴珠豆浆,不算到过岭南”的说法。豆浆内含植物蛋白,营养丰富,食之能美容养颜。

2018年04月于广州中山大学

(本文作者肖健,从事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广府文化、美食文化等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互联网+文化定位”文化传播方式的首创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