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为了生命的邀约绵阳高新火炬三小生命教育纪实

为了生命的邀约绵阳高新火炬三小生命教育纪实

发布于:2016-07-17 21:16: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网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网的“为了生命的邀约绵阳高新火炬三小生命教育纪实”,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即“为生命而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2010年11月2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表示:“从1月1日到11月27日止,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数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个数字是73起,其中福建人数最多,有19起;四川居第二,有9起;安徽、上海、广西、陕西等地也发生了多起。”《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9日报导:2013上半年,上海有31名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有 6人自杀。有报道指出,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中国已沦为世界儿童自杀第一大国。中小学生如花岁月,如烟而逝,且是自杀而死,这之前之后有着怎样不能承受之重,我们无法亲自去探问那已在黑暗之门内的孩子们,也不敢触碰家长们心中永远的痛。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时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呼唤生命教育。

四川绵阳高新区火炬第三小学回归教育本质,从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出发,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致力打造生命教育特色,构建了具有浓郁生命情怀的幸福校园。围绕“生命 生存 生活”三生培养目标,该校提出了以“生命致敬 教育致慧”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教育思想;始终不渝地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

经过三年多艰辛的尝试,学校初步构建了由六大板块组成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与环境同行

--传送生命气息

致力于环境的营造,努力用环境感染人,让环境陶冶人,使火三校园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为了希望、创生希望的生命场:

运动体验区: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铭刻“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天然石块、休闲的长凳和健身器材的结合,彰显了运动的活力与生命的激情。“不要用珍宝装饰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装身体”传递的是“生命至上”的执着追求。

生命广场:游鱼、喷泉、鲜花、小草、绿树,以及地板上雕刻的国内外教育大家对生命教育的真知灼见,动静结合的设计,错落有致的安排,是学校的生命广场,也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他们会在这里感受生命,了解生命,发表自己的生命宣言。

“三味书院”:“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诠释了我校的教育追求;“让生命自然成长”体现了我们对人性的尊重。由“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构成的楼梯文化,潜移默化地扩大了学生视野,润物无声地传递着民族精髓。

“艺术长廊”:“生活不仅要有油盐柴米酱醋茶,生活还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环境优雅的紫藤园,是孩子们开心的乐园,也是艺术的摇篮。琴、棋、书、画四座栩栩如生的雕塑,把艺术的种子无声的播进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的心房填满这些高雅的情趣,让孩子们的生命底色更厚重,生命更丰满。

二、生命教育与课堂同行

--彰显生命活力

只有关注生命的课堂才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才会用满腔的热情与学生分享生命的智慧。把生命教育融入每一个学科,积极自编生命教材,坚持生命课程进课表,生命教育进课堂。

1.积极打造“生命课堂”,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把生命教育融入每一个学科,让生命教育在所有课程中生根,发芽。坚持生命课程进课表,自编生命教材《生命 生存 生活》和《十大危难的逃生自救手册》已进入课堂。配合《生命 生活与安全》两套教材并行使用,落实每周一节的生命教育课,启迪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2.依托学校生命教育建立的心理辅导驿站,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课程,建成了四川省一流绵阳市最大的沙盘游戏室,成立了拥有心理工作室、沙盘活动室、心理活动室、心理测量室、沙盘游戏室、知心小屋六大功能室的心灵驿站,分年级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开通心理QQ热线,设立心语信箱,开展沙盘游戏和快乐魔方益智益心游戏,对促进全校师生、家长心灵健康,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项工作得到了省教科所曾宁波副所长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得到中科院史占彪博士的高度赞扬;得到市文明办、省文明办领导的高度认可;曾被澳门商报、绵阳晚报、绵阳高新区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2012年11月,市教体局授予我校为当时全市唯一的“绵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光荣称号。

三、生命教育与活动同行

--共筑生命篇章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艺术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艺术会给生命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火三人不仅追求物化生命的存在形式,同时也注重生命个体的精彩演绎。他们遵循“补短”不如“扬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学校少年宫,与市川剧团非遗中心、川音艺术学院、嫘祖书画院携手,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把诗歌、音乐、绘画的这些艺术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的心房填满这些高雅的情趣,生命的底色更加的厚重。

每年精心组织的“两会(生命发表会;生存拓展会)两节(生活·艺术节;运动·创意节)”,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技能,丰满了孩子们的艺术生命。

生命发表会,每年九月初开展的生命发表会,一年级新生通过班级组织活动,在生命广场感受生命,了解生命,发表自己的生命宣言。

生存拓展会,每年三月和十月进行的生存拓展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校外德育基地,从一到六年级系统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田间,融入自然,走进历史,走进现代化工厂,走进科技,丰富孩子们的生命体验,加深孩子们的生命感悟,增强孩子们的生存技能。

生活·艺术节,每年六一以“爱生活 爱艺术”为主题举行的“生活艺术节”,是该校一年一度艺术工作的汇报,对艺术成果的检阅,更是对艺术生命的丰富!学生通过展示音乐、舞蹈、器乐、主持等才艺,发现艺术人才,挖掘艺术潜能,滋润艺术生命。

运动·创意节,每年秋季以“爱生活、爱运动” 为主题举办的运动创意节,将学校运动会与创意节相结合,集中展示学生的创意作品,彰显学生生命张力。

四、生命教育与教师同行

--拓展生命宽度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育人,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读书、画画、学书法......,教师生命的宽度,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宽度。

如果生命的宽度可以衡量,那么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将爱延伸到心灵的最深处,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和成就感的道路上,老师们一次次把爱传递,将爱聚焦,一遍遍将生命的宽度拓展、拓展:

青文书社里,每周四下午进行一小时的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好书漂流、共读一本书等多种阅读形式,倡导青年教师向书本学习,让书香溢满校园。

生命讲堂上,以“讲述我们自己的生命故事”为主题,老师们讲述自己教育路上的成长故事,分享教育的心路历程。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拨动了所有人的心弦,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了职业幸福指数。

工会活动中,请专业老师引领老师们练习软笔书法,尝试泼墨中国画,组织教师开展愉悦身心的各项活动,充满激情的接力赛、令人开怀的长绳集体跳,别开生面的师生球类对抗赛等,使火三的老师们具有了艺术味、充满了青春的生命气息。

五、生命教育与家长同行

--见证生命成长

实行开放办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致,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共同见证生命的自然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中,出谋划策是家长,设计制作是家长,张贴维护是家长,事无巨细,一件没有落下。

家校开放日,参与的还是家长。扮演老师走上讲台,与孩子一起上课;充当学生,与孩子一同听课,共同回答问题。笨拙的动作,专注的神情,是对课堂的向往,更是对老师的信任。

六、生命教育与学生同行

--保障生命安全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珍爱生命,一切才会存在。一直以来,我们力求通过校园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生命的可贵,确立“安全成长,珍爱生命”的意识。

落实层层管理责任制,将安全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以活动促安全,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以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周为载体,全员参与,通过开展春秋季传染病预防,铁路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通过楼道安全演练、地震紧急疏散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防护技能。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校信通、家长开放日等多渠道进行学生上、放学、校园、节假日安全监管宣传,增强家长 、学生安全意识。该校还利用假期布置一些特别的亲子安全作业,如制作遇到火灾或地震时的家庭逃生计划等,以此来提高家长、学生的逃生自救的能力。

用人间的情怀,润泽心田;用生命的智慧,拓展成长的空间;用丰富的学识,垫高遥望的视野……近年来,火炬三小在追求“生命至上”的教育道路上渐行渐宽,先后取得了“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家长实验学校”“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节水型先进集体”“绵阳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绵阳市示范小学”“绵阳市示范家长学校”“绵阳市校风示范学校”“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绵阳市特色少年宫”“绵阳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学校李海燕校长在全国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做经验交流,李强老师荣获全国生命教育赛课一等奖,任青老师被授予“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光荣称号,等等。沉甸甸的荣誉清醒地昭示着我们:向生命致敬,没有终点;让教育致慧,责任在肩。

作者: 李海燕 李强 张小云

二Ο一六年七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