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孕妇吃鹅蛋有什么好处(孕期吃鹅蛋有什么好处)

孕妇吃鹅蛋有什么好处(孕期吃鹅蛋有什么好处)

发布于:2024-04-11 20:16:01 来源:互联网

文|凝妈

怀孕后吃鹅蛋的孕妈妈抱怨:婆婆、妈妈天天让吃鹅蛋,都吃到吐了,还让吃,不管有用没用,听风就是雨。怀孕后没吃鹅蛋的孕妈抱怨:婆婆都不舍得给我买个鹅蛋,鹅蛋一个好几块钱,看来在婆婆眼里,钱比孙子重要!

不管长辈怎样做,年轻的孕妈妈都会表示不满,真是难为老人了。

为什么有人对鹅蛋情有独钟呢?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是营养价值高,还是营养独特?真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01吃鹅蛋能去胎毒吗?

在怀孕之后,很多家庭会准备鹅蛋,他们的目的就是帮助去除胎毒,好让出生的宝宝干干净净,不遭罪。那胎毒到底是什么,鹅蛋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

1)胎毒是什么?

胎毒一词最早出自南宋的《小儿卫生总微轮方》,用来解释鹅口、垂痈、重腭、梗舌等胎病的病因,认为系由“胎毒上攻”“胎毒攻发”所致。

狭义是指胎中的热毒,广义是指和后天发病有关的各种先天性致病因素。我们普遍认为的胎毒是指新生儿黄疸。

而现代很多医生则认为,胎儿在子宫内生活舒适、是无菌状态,分泌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新生儿出现些特殊现象,是正常的,不要误以为那是“胎毒”。所以,新生儿出现一些异常是正常现象,不要被“胎毒”二字吓倒。

2)吃鹅蛋能去胎毒吗?

对于鹅蛋能否去胎毒,也是众说纷纭。

有的表示非常管用,孩子出生后白白净净,很为自己当初多吃了一些鹅蛋开心。

有的表示一点用处都没有,从怀孕晚期就开始吃鹅蛋,一直吃到生,孩子还是得了黄疸。

目前来说,还没有权威证据证明吃鹅蛋可以去胎毒。只不过老人让吃、朋友让吃,自己不吃心里过意不去,或者内心惶恐,担心怕什么来什么,还不如吃了好,反正也没有副作用。

可以明确地说,吃鹅蛋最大的好处就获得心理安慰,不用到孩子出生后再后悔。大有“只要努力过,就无怨无悔”的意味。

3)去胎毒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谢娜在《娜是光亮的地方》中写道:宝宝出生以后,没有什么胎毒,也没有起疹子,医生夸我忌口忌得好。因为胎毒都跟孕妇有关,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也不能心情不好。

谢娜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孩子没有胎毒,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她也没提到吃鹅蛋。

她的做法是怀孕前总是在外面吃辣的川菜,怀孕后改为在家里吃饭。既控制油盐、又控制摄入其他食物,比如豆腐乳和榨菜也不吃。

在孕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热量高的肉类食物、油炸、烧烤类食物,体内毒素就会减少。

02鹅蛋有什么营养价值

为了打消孕妈们已经吃了很多鹅蛋的顾虑,还是来了解一下鹅蛋的营养价值吧。

在《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明确列出了鹅蛋的营养价值。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鹅蛋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胆固醇、钙、磷、钾、钠、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E。

从和鸡蛋、鸭蛋的对比数据来看,在热量、脂肪、胆固醇、铁、硒这几个成分中有一些优势,总体优势不是很大。因为一个鹅蛋黄就跟一个鸡蛋大,一个鹅蛋相当于4个鸡蛋,其实营养密度并不是很高。

总的来说,吃鹅蛋和吃鸡蛋、吃鸭蛋并没有本质区别。鹅蛋个头比较大,一顿吃一个鹅蛋,可能就要少吃其他食物了。

03鹅蛋应该怎么吃

鹅蛋不同于鸡蛋和鸭蛋,它的味道不是特别好,有股腥味。对于本来食欲不振的孕妈妈来说,吃鹅蛋味同嚼蜡。凝妈在怀二胎的时候,从娘家带回来很多鹅蛋,吃了一口再也不想吃,连气味都不想闻一闻,实在感觉不舒服。

所以,对于吃鹅蛋有执念的孕妈妈来说,一定做好心理准备,想一些办法去掉腥味,变得美味可口一些。

1)这样做味道更好

鹅蛋如果单纯蒸煮,味道都不是很美味,最好的做法就是加上佐料进行烹饪,可以去除其中的腥味。

比如将鹅蛋在碗中打散,加入一些高汤、水、淀粉、盐、胡椒粉,搅拌均匀。再准备一些肉末、香菇放入其中,上蒸锅蒸熟,味道还是不错的。

也可以加入葱花、香菜、蒜苗、西兰花、西红柿等配菜进行炒制,只要有搭配的食材,味道就不会很差。

2)鹅蛋一次不能吃太多

国际组织推荐正常人每天摄入胆固醇量要低于300mg,而100克鹅蛋的胆固醇含量是704mg,每天吃鹅蛋的量应该控制在50g左右,否则容易引起胆固醇升高。

根据营养成分计算,吃了鹅蛋之后,已经满足人体所需营养要求,就不要再吃鸡蛋和鸭蛋了。

同时,因为鹅蛋和豆浆在一起食用,容易产生难以代谢的物质,所以最好错开时间吃,不要同吃。

04结语

通过分析来看,鹅蛋的优势就是大,营养价值和鸡蛋、鸭蛋类似,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而且,鹅蛋去除胎毒的说法也只限于据说,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所以,不要把鹅蛋神话,当作一个普通的蛋类来对待就好了。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