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中国“石”都——岑溪

中国“石”都——岑溪

发布于:2017-12-04 16:16:00 来源:综合

今天,欧洲网分享来自综合的“中国“石”都——岑溪”,希望大家喜欢。

——对岑溪的文化定位和学术剖析

谨以本文祝贺“第一届中国(岑溪)石材建材博览会”胜利召开

全文刊发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撰写题为《中国“石”都——岑溪——对岑溪的文化定位和学术剖析》的署名文章。

本文作者:肖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向人们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皆应运而生的道理,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之初,便有了岑溪这片眷丽深情的土地。岑溪自古以来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与“石”有缘、因“石”而兴,中国人一直认为,石,是普天之下最富有感情和灵性之物,象征着天地正气,寓意着平安和谐、百事顺遂、幸福吉祥,所以,常常用来作为护身之符、镇宅之宝和定情信物。时光穿越到了5000年前,当时天地未分、一片混沌,但见中华文明的创世巨人盘古大帝,手执一把锋利、敦厚的石斧,张开强劲有力的臂弯,以雷霆万钧之势划向长空,霎时间石破天惊、电闪雷鸣、鸿蒙初开、霞光万道、华彩绽放,其中的一块石头化身成为石庙山,盘踞于古义州大地上,四周有五色祥云缠绕,人们于山中建起一座盘古庙,千百年来,庇佑着中华大地江山永固、河清海晏、四海升平,岑溪人憨厚务实、勇于拼搏、热情灵动的性格特征也因“石”而生;石,不但富有感情和灵性,还蕴含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时光穿越到了明代,在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中,那只备受人们喜爱、极富传奇色彩的美猴王孙悟空,正是由女娲娘娘补天时掉下东胜神州花果山茫茫大海之中的一块仙石所生,由于有着“石”的天赋和品质,他敢于战天斗地,在闯过了九九八十一关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普渡众生、建功立业,赢得千古传颂,在美猴王的身上,让世人感受到了有情有义、大公无私、气壮山河的张力;时光穿越到了清代,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同样是女娲娘娘补天时掉下人间的一块“三生石”,身为神瑛侍者的他,心甘情愿地付出了所有的感情,化身为阳光雨露沐浴着林妹妹这棵绛珠仙草,敢于以“木石盟心”去挑战传统礼教中的“金玉良缘”,在西方灵河岸上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向世人诠释着“黄金有价,灵石无价”的道理。凡此种种,虽然只是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但却能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崇拜,以及底层意识的真实存在;千百年来,岑溪与“石”的缘分不仅从未间断,而且不断得到发展、升华。时光穿越回到了眼前,但见一艘艘颇具气派的万吨巨轮,满满地承载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寓意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观感红红火火、浮光掠影、金碧辉煌的“中国红,岑溪红”花岗岩名石,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岸线,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风驰电挚般航行,穿越五大洲四大洋运往世界各地,喜庆、装典着栋栋高楼大厦!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相互交织和共同作用,古往今来历史文化的血脉相承,成就了岑溪这座享誉海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石”都。

一、岑溪自古以来就与“石”有缘、因“石”而兴,享誉海内外的“岑溪红”花岗岩石材产业是岑溪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和中国“石”都之名的最重要体现。

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岑溪红”花岗岩所演绎出的“中国红”色彩,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折中、自然、和谐之美!“岑溪红”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这种哲学观,和我们大家所倡导的“中国梦”是一致的,所以,它深受人们喜爱,在海内外众多建筑中被广泛使用。红红火火、浮光掠影、金碧辉煌,不规则的山水、海浪、云状纹理,看似风景无限、气象万千,也似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热情与豪迈……正是因为有了它的装典,于是乎,无论你是在气势恢宏的时代广场上闲庭信步、还是置身于雍容华贵的酒店大厅、抑或回到了那个和谐优雅的家,总会感觉到整个空间充满着喜庆和温情,这就是“岑溪红”装典的独特魅力。“岑溪红”那经历了几亿年漫长岁月大自然所打磨出的精致美丽,是人类艺术加工永远无法比拟的,它的自然属性,往往能勾起人们对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的回归意味。

“一叶孤舟渡重洋,茫茫前路未可知。”相传,在20世纪初期,不少中国人带着希冀与彷徨,登上了“下南洋”的船舶,岑溪人往往习惯了在临行之前,将家乡的一块石头或者一抔黄土随身携带,以慰籍思乡之情。当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因为访友的缘故,也漂泊在“下南洋”的船上,叶老历来爱石如痴,对石头自然是较常人多一份敏感和心眼,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岑溪人手中那块未经打磨、其貌不扬的石头,终于忍不住夺了过来,把玩许久仍不忍放下,岑溪人见他如此喜爱那块石头,就将石头送给了他。凭借着多年的赏石经验,叶老随即肯定这块石头与众不同,下船之后便交与石雕师傅略为打磨,惊艳绝伦的“岑溪红”就在这一刻正式面世了。叶老在南洋交游广阔,他发现“岑溪红”的故事在南洋传开,“岑溪红”逐渐为当地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开始用于各种建筑装饰。于是,一些岑溪人便开始将“岑溪红”通过船运,从义昌江或者黄华河进入西江,再从珠江口出海运往南洋,“岑溪红”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外延伸并持续输出的线路由此而开启,当时的贸易规模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条线路的开启,会对往后100年时间“岑溪红”产业的发展、变革和影响息息相关,有形的“古道”与无形的“心路”交织,经历了沧桑岁月的锻造,使岑溪赢得了中国“石”都之名。

“岑溪红”天生丽质、色泽红艳、结构紧密、质感柔和,可与世界石材名品“皇妃红”、“巴西红”、“印度红”等相媲美,因而成为岑溪闪亮的城市名片,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考察“岑溪红”后,欣然写下“自然纹章,琢磨成艺”的题词。“岑溪红”可广泛应用于地板砖、墙面砖、桌板面、柱状体、内外曲面、球状体、花线、马赛克、碑石、雕刻工艺品等的制作。岑溪的花岗岩储存量极为丰富,以“岑溪红”为引领的石材建材生产已形成产业链和集群效应,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花岗岩之都”和“全国花岗岩石材生产基地”,在石材异型制品的开发设计、加工和检测设备数控技术上,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同时,积极实施绿色、智能矿山开采、利用和保护。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贯串矿山开采、板材加工、石雕石艺、石浆废料综合利用、石材运销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拥有石材矿山29座、加工企业432家、石材集中加工区12个。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全国范围内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岑溪石材产业“走出去”的渠道更加畅通,石材市场的需求增长强劲。

二、除了拥有以“岑溪红”为代表的花岗岩石材产业,还拥有以金砂玉为代表的观赏石。

世间万物,总是因为有了人的智慧和感情注入,才会变得活灵活现、越发光彩、魅力无穷,作为反映岑溪水文化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的金砂玉也不例外。金砂玉是岑溪特有的奇石资源,原产于黄华河河床深处,原石看上去其貌不扬,但石质细腻、带有油性,适合雕刻造型奇特的山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出来的摆件经过抛光处理后,在灯光照耀下玲珑剔透、闪闪发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黄华河之畔的岑溪儿女,自古以来就与水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这份特有的天然血脉、历史渊源和文化情结,涵盖和渗透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金砂玉,是岑溪本土水文化的特有产物,是岑溪儿女“家乡水、故乡情”的真实反映和灵动诠释。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黄华河水孕育出岑溪人自由灵动、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意识,金砂玉原藏于黄华河河床深处,经历着沧桑岁月的变迁和滔滔河水的冲刷、洗礼,是大浪淘砂中不灭的金砾!金砂玉之“金砂”,寓大浪淘砂、金砾不灭,灵动闪烁、熠熠生光之意,示兆着如意吉祥、幸福辉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而永恒的主题,是金沙玉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喜爱的题材基础和情感升华,这就是金砂玉的文化特质。

金砂玉自古以来就是岑溪名石,为历代藏家收藏。从前几年开始,岑溪当地的奇石鉴赏家和雕刻艺术家们尝试选取石庙文化、龙母文化等独具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题材,对金砂玉原石进行雕刻创作,以此增强金砂玉的历史厚重感,金砂玉正以一种植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去展现岑溪深厚的文化内涵,海内外收藏家对金砂玉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三、除了拥有“岑溪红”和金砂玉,还拥有稀土、陶瓷等与“石”有关的产业。

1、“工业黄金”稀土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稀土素有“工业黄金”之称,在军事、石化、冶金、陶瓷、玻璃、农业、永磁等方面应用广泛,现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价值越来越高。

岑溪稀土资源分布广泛、储存量丰富,如今,岑溪正积极实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荧光粉、稀土金属等项目,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助力经济发展。

2、陶瓷艺术品促进古今中外商贸往来。

小小的一尊梅瓶上,铺天盖地是那无边的花海,捧起它,好似捧起了一园春色,仿佛还能嗅到花香,最迷人的还是那画中人轻柔的蛾眉和灵动的双眸。又或者,一滴淡淡的蓝墨,不经意滴在那琼脂般的白瓷上,犹如一粒种子扎入土中迅速生长,一朵又一朵的花儿随着藤蔓的盘绕,渐渐布满了瓶身,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此刻,令人难以置信这一切竟然源于鬼斧神工的勾勒,一支沾满了墨香的神笔,在瓶身上快速舞动飞旋,便能浑然天成,问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堪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就蕴含着“中国”的意思。

“城以瓷兴,民以瓷生”,岑溪的陶瓷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在海外有“中国白”的美称。岑溪陶瓷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更是远销世界各地。

四、此外,岑溪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

1、宫廷贡品三黄鸡惹人垂涎。

鸡菜肴,堪称古往今来中华美食的第一道菜、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第一道菜。在中国,吃鸡肉的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古往今来,以鸡肉作为主要菜肴是不可或缺的,大凡节庆、喜庆筵席,无论大江南北,皆有“无鸡不成宴”的习俗和讲究,民间一直流传着“民以食为天,食以鸡为先”的说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理念和社会风俗习惯,三黄鸡正是鸡菜肴中的高档极品。

三黄鸡,原产和主产于岑溪,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著名的土鸡品种之一,因其外貌“三黄”(黄羽、黄喙、黄爪),由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钦赐得名,成为宫廷贡品,故有“天下第一名鸡”的美誉,在当代国家农业部权威典籍《中国家禽志》一书中排名首位。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尝尽天下美食,对三黄鸡仍然是百吃不厌、情有独钟。相传,朱元璋攻下京城之后,天天对着美酒佳肴,日久食则无味,一日,开国名臣刘基送来一碟鸡肉,朱元璋吃过以后赞不绝口,问曰:“此为何物?”刘基答曰:“此鸡‘羽黄、喙黄、爪黄’,体小肉健、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因状如元宝,名叫元宝鸡。”朱元璋笑曰:“好一个‘羽黄、喙黄、爪黄’,赐名‘三黄鸡’吧。”从此,三黄鸡成为了宫廷贡品,御厨对它的烹制技艺不断推陈出新、花样百出,迅速传遍了民间的茶楼食肆,名扬天下。

如今,两广和港澳地区的人们喜爱以三黄鸡来制作白切鸡,烹饪时不加调味料白煮而成,肉质细嫩鲜美、皮脆骨软、鸡味浓郁,佐以花生油、姜葱、酱油,食后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2、质优肉桂香飘万家。

肉桂外形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禄、油润有光。干茶嗅之有甜香,冲泡之后的茶汤,汤色橙黄清澈,独具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

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传统的生产农艺和加工工艺,使岑溪成为了肉桂之乡,岑溪肉桂具有色泽光润、皮质厚实、含油率高、辛香偏辣、调香和药用兼优等特点。相传,岑溪的肉桂种植技术始于秦代,如今,岑溪以青山绿水为依托,发展肉桂种植,建设“生态药谷”。

3、竹子制品成地方特色。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对竹子情有独钟,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超群脱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朴实直白的语言却道出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人们的爱竹情结反映在竹子制品上,竹子制作的工艺品,如竹匾、竹简、竹挂字画、竹雕竹刻笔筒、竹根雕;日用品,如竹篮、竹箩筐、竹扁担、竹背篓、竹笠、竹蒸笼、竹筷子、竹筲箕、竹笊篱、竹床、竹席、竹凳、竹椅、竹扫帚等,甚至竹地板和竹家具等,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清代著名学者赵汝珍《古玩指南•竹刻》云:“竹刻者,刻竹也。其作竹雕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岑溪拥有漫无边际的竹林,山环水抱、清澈明净。虽然竹子原料色泽单一,但岑溪人却能神乎其技地编织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成就为一件件艺术品,疏密间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各种手法综合运用,使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效果。

4、特色美食闻名粤港澳。

“食在岑溪”在粤港澳颇有名气,也为海外华人所称道,其中三黄鸡、白斩狗、竹笋酿、南渡白助、归义米粉、盘古炆生狗、筋竹炒全猪、诚谏烧肉、糯垌扣肉、水汶豆腐、三堡腐竹、大业面条、吉太紫苏炒石蛤、波塘鱼儿等美食皆风味独特。

正所谓“闻到狗肉香,佛爷也跳墙”,远远闻其气味,顿觉满屋飘香,醇厚浓郁、沁人肺腑,令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这就是岑溪的传统名菜白斩狗。每逢席宴宾客、亲友聚首、把酒临风的场合都少不了它,岑溪的很多酒楼宾馆、街边食肆都以它作为招牌菜招揽食客。白斩狗的独到之处在于,皮与肉之间总是藕断丝连,口感劲道醇香,白斩狗和石磨米粉可谓绝佳搭配,令人回味无穷。

岑溪这个地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葱葱郁郁、苍翠欲滴的竹林,每到春天,河畔、山上的竹笋就会沐浴着阳光雨露破土而出,这个时候,人们总要采回一篮篮嫩绿可爱的竹笋,制作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竹笋酿。竹笋酿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竹笋切成两寸长,用牙签划出一条条均匀适度的笋丝,同时,将肥瘦适中的猪肉切成肉片,加入韭菜、茴香、芫荽等佐料,以及生粉、食盐、酱油等调味料拌和剁成肉末,再将已划好的笋丝团团包住剁好的肉末。竹笋酿包好后,轻轻放入油锅中,盖上锅盖以文火慢慢煎炆,适时翻动,待色泽金黄,加入食盐、酱油调味,即可食用。食之原汁原味、爽滑可口、齿颊留香。

在岑溪美食之中,南渡白助颇为地道。将磨好的米浆搅拌均匀,舀一勺放入圆盘里,在米浆中加入瘦肉末,撒上些许葱花,然后连着圆盘一起放进装满沸水的大锅里,用炉灶大火烹制,当炉灶冒出滚滚烟气时,阵阵米香扑鼻。新鲜出炉的南渡白助因为米浆的粘稠而形成一层半透明的薄衣,恰好煮熟的瘦肉保留了它本身最大的鲜味,散落在米浆表面的葱花也保持着之前的油绿,将它放到碗里,加入叉烧肉、浇些酱料汁,美味无法形容。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古义州大地的时候,站立于天龙顶之巅,遥望石庙山、细听白霜涧潺潺流水,不禁令人赞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岑溪风光特好!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美誉的岑溪,与“石”心灵相通,这里的人们身心康泰、福泽绵长,而“岑溪红”、金砂玉、稀土、陶瓷等众多特色产业也都与“石”有缘,如今的岑溪,正呈现出以石材产业为引领,各行各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黄鸡、肉桂、竹子制品、美食等各种特色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因如此,使得100万岑溪儿女在建设“中国梦,岑溪梦”这座摩天大厦的过程中显得稳如盘石、基础牢固、底气十足,以中国“石”都对岑溪作文化定位,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2017年12月于广西岑溪文化调研、广州越秀山下匆写

(本文作者肖健,从事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广府文化、玉石文化等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互联网+文化定位”文化传播方式的首创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