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初中语文阅读有哪些解题技巧、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初中语文阅读有哪些解题技巧、套路)

发布于:2024-02-19 16:40:10 来源:互联网

这里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例进行讲解。

记叙文考点通常围绕内容概括、标题含义及作用、词语含义及作用、句子赏析、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感悟启发题等类型。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四)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 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五)句子赏析

1,修辞2,用词

再说那用词,“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一词有何作用?“钻”又体现了什么?

遇到句子赏析时,注意特殊动词、形容词、叠词与拟声词等的用法,防止做题时有疏漏,而失掉相应的分数。

4,人物描写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方法 bold;">句式: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二、说明文

2、说明方法

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说明文的语言考查上,经常会涉及到的题目是:

句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

(1)限定范围:词语是表示哪一类的词语——表时间、范围、程度、数量、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

(2)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者所表达的内容

(3)该词具体(准确、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征、事理。

(4)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答:“目前”,属于限制性词语 ,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方法是:

(1)不能,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若删去,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或说法太绝对,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据说,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答:不能,“据说”是“听说”的意思,表未经考证,不确定,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也有可能没有这功效,删去后,就变成这种炒豆芽“一定有功效”,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这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解题方法步骤:

(1)不可以

(2)解释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替换后,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不好,“缓解”是“减轻、消除”的意思,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森林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缓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所以不能替换。

这几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①不能,②这几个词有先后顺序、递进关系,或与后文……内容相互照应,③具体写出各个词语的意思和相互关系。

总之,只有把阅读技巧进行详细整理,然后在做题过程中学以致用,并把做题中的难点和好的方法及时整体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在阅读上取得高分,有所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